中国化纤的历史与发展
发布时间: 2017-06-03 点击次数: 405
我国的化学纤维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工业。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即起步阶段(1956~1965年)。由东欧国家引进粘胶纤维生产技术、设备,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一批粘胶纤维生产厂。60年代初,从日本、英国分别引进了生产维纶、腈纶的成套生产线。
第二阶段,即奠基阶段(1966~1980年)。60年代,大力发展聚乙烯醇,生产棉型纤维维尼龙;70年代,相继形成十多万吨的生产能力,为缓和棉布供应紧张起了一定的作用。同时聚丙烯腈也得到相应的发展,开创了腈纶的生产。进入70年代,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,大型乙烯和合成基地的建成,合成纤维工业蓬勃发展,其中聚酯纤维的发展尤为迅速,为我国化纤工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第三阶段,即发展阶段(1981年开始)。80年代建设了特大型化纤企业———江苏仪征化纤工程;完成了上海石化公司的二期工程,并在广东新会、佛山、河南平顶山以及辽宁抚顺等地,建成了多个技术先进的涤纶、锦纶和腈纶厂。90年代又完成了仪征三期和辽化二期工程。1995年我国的化纤产量达到288.5万吨,仅次于美国,位居世界第二位。90年代末开始,在浙江、江苏先后建立起多家大型现代化的化纤生产企业,如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、浙江桐昆化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等。
为了适应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,在化纤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,我国也开始重视差别化纤维的研究与开发,化纤新品种不断投产。其中有年产量超过万吨的有色纤维、网络丝、细旦丝、高强低伸缝纫线等;有年产量超过千吨的高收缩纤维、异形纤维、涤纶阳离子可染改性纤维、三维立体卷曲涤纶、空气变形丝、远红外纤维、中空仿羽绒纤维、抗静电纤维,纳米纤维、智能纤维等。
2004年世界纤维总产量已达到60800kt,比2003年增长了14%,其中化学纤维增长了9%,产量达到34600kt。联合国预测在2050年需要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总量将达90000~100000kt,其中化学纤维占80%,其产量增长速度将超过世界人口增长速度。我国是化纤生产大国, 2006年化纤产能已达到2250万吨,占全世界化纤产能的40%,其中70%以上的产能都是199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优质产能,其主要技术和设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,部分达到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[3]。到2006年底,年产20万吨以上的化纤企业达26家,合计产能1033万吨,占总产能45.9%,平均产能40万吨/年